“沧海桑田”话响水
时间:2009-09-15 11:02:20   作者:   

“沧海桑田”这个典故出自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传说仙人麻姑长生不老,她自言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后来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大。我以为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响水陆地的形成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响水县是盐城市最北边的一个县,建县于1966年,县境东临黄海,北濒灌河,西接涟灌,南抵中山河。有谁能想到,这块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大部分还淹没在波浪滔天的“沧海”之中呢!根据史料记载,响水“桑田”的形成主要是黄河的“杰作”。也许有人会说,黄河与我县远隔千里之遥,有什么关系呢?殊不知黄河与我县及滨海、阜宁等县有着七百余年的历史渊源。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称,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我国七省、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自古黄河多水患,易决易淤,是条有名的害河,见于历史记载的大小决堤粗略统计约达一千五六百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之多。宋炎帝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河南滑县人为决堤,遂使黄河东决,夺泗夺淮,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流经我省的徐州、淮安,最后穿过云梯关流入黄海,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黄河才复归山东故道。我们这里只留下一条废黄河。《古今地名大辞典》上载:“云梯关为黄淮入海口,潮落沙淤,沧海变为桑田”。可见当年的海岸线只是在如今的黄圩镇附近。

  几年前笔者在县志办工作,建湖一友人余君在编写《芦蒲乡志》中,偶得该乡清代一位供奉增生凌苍山所撰《云梯关观黄河入海歌》,热心的余君估计对考证我县的云梯关定大有裨益,特地将材料寄来,其歌云:“君不见黄河之水何所极,浪撼龙门天地黑。横跨东南数百川,惊涛急湍无止息。又不见黄河之水逼天来,建瓴直下响如雷。风卷潮落成雨雾,山回飞瀑绝尘埃。平成允奠神禹手,当年疏凿此为首。瓠于空传发诰歌,盍探闾尾决海口。神禹古道今复得,云梯关前称泽国。万斛源泉泻沧溟,蛟龙怒吼生颜色。昔年曾过瞿塘峡,滟灏崔嵬天半插。一声春涨霹雳鸣,高阜俱被奔涛压。昔年又过吕梁洪,浪花喷薄摩苍穹。两岸鼍更催午夜,一行白练濯长虹。今年复过古涟水,水声击搏亦如此。河流千载庆朝宗,海不扬波书柱史,敢上安澜报天子。”这首歌确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不仅道出了当年黄河从云梯关入海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壮观情景,也间接佐证了历史巨变、沧海变为桑田的史实。光阴荏苒,年复一年,黄河之水带来了大量泥沙,逐渐形成了如今见到的大面积冲积平原。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海口在今阜宁县北沙附近;到南宋时,海口在今响水县云梯关附近;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黄海口已延伸到今七套以东。万历十九年,黄河口到了十套附近。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河口已移到今滨海县八滩镇以东。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河口已至新淤尖以下;清道光年间,现孤悬灌河口海中的开山岛,落潮时甚至已与大陆连成一片。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北归后,泥沙骤减,射阳河口以北的海岸以侵蚀为主,尤以黄河口北的滨海县、响水县为最,又形成海进陆退,“桑田”变为“沧海”的格局。据有关资料统计,黄河改道以后一百多年时间海岸线已后退二十多公里。从1923年到196340年间,废黄河以北的陆地已后退8090米,1932年出版的老《阜宁县志》中载:“咸丰五年,铜瓦厢河决,北徙不复,海滩地始见有坍塌者,广大平原由桑田又沦为沧海”。灌河口的开山岛已远离海岸线7.5公里,重新沦为了海中的孤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灌河虎头潮
下一篇:苏北通商枢纽——响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