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
时间:2011-11-23 10:12:27   作者:   

按比例就业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具体比例。

  按比例就业应以市(直辖市、省辖市、县级市)为基本实施单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省级人大的"保障法实施办法"为依据,以市政府令形式在全市统一实施。不宜在一个市内出现不同政策和实施办法。一个地区辖的各县开展按比例就业工作,原则上亦应在行署统一布置下实施,不应有大的差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要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有关法规所规定的具体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暂时未达到比例的,应按财政部发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于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规定比例或成绩突出的单位,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拒不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要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指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地方有关法规的规定,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资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发布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1)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2)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3)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

  (4)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

  (5)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必须按照上述规定用途使用,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或挪作他用。

 

个体就业

    个体就业是指残疾人从事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完善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优惠政策,在核发营业执照、办理有关手续、减免税费和落实营业场地等方面给予优先和照顾。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认真做好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工作,在选择项目、申办营业执照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逐步将从事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城镇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集中就业

集中就业是指残疾人在各类福利企业、工疗机构和盲人按摩医疗等单位劳动就业。

  福利企业是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有福利性质的特殊生产单位。

  当前,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有关福利企业的政策正面临大的调整。

 

什么是残疾人劳动就业?其主要形式和渠道有哪些?

   残疾人劳动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依法参与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收入。

目前,在城市残疾人就业有三个主要渠道:一是在福利企业中集中就业;二是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中按比例就业;三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机动灵活的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个体就业及社区就业。在农村,残疾人根据自身特点,参加种植业、养殖业或家庭手工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实现就业;同时,在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中应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相关热词搜索:残疾人 就业

上一篇:残疾人教育
下一篇:残疾人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