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正文
  • 信息索引号014369677/2011-00009
  • 生成日期2011-01-08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政府办
  • 公开形式网站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期长期有效
  • 组配中长期发展规划
  • 主题
  • 体裁
  • 内容概述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响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一五”期间,我县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年,全球金融危机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但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灌河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为我县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均首超百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超十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保、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2015年,是我县全面达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攻坚期,是快速扩张经济总量与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期,更是加快沿海和灌河开发、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科学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对我县抢抓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崛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回顾

第一节  超越发展的“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决战决胜‘十一五’,提前全面达小康”的总目标,大力实施以工强县、沿海开发、城镇崛起、外向带动四大战略,突出重抓工业、重抓城建、重抓增收、重抓服务四项重点工作,以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工园区“三驾马车”为载体,强势推进“一带两城三区”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抢抓沿海和灌河开发的新机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6亿元,2010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0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7倍,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4.5%,年均递增22.1%;第一产业24.83亿元,年均递增12.1%;第二产业66.03亿元,年均递增27.9%;第三产业35.19亿元,年均递增21.9%;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5.27亿元,年均递增4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年均递增40.1%。“十一五”末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6.3倍和5.4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0.3:41.5:28.2调整到2010年的19.7:52.4:27.9。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69.7%上升到2010年的80.3%。五年累计注册利用外资2.0亿美元,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2.8亿美元,实现江苏超亿美元外贸出口增幅第一县。我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响水县“十五”末与“十一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五”末

实绩

“十一五”末

预计

增长

(%)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6.40

126.05

172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14.04

24.83

76.9

第二产业

亿元

19.26

66.03

242

第三产业

亿元

13.10

35.19

169

2、工业增加值

亿元

16.36

70

328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2

138

331

规模以上工业投资

亿元

25.40

102

302

4、财政收入(含基金)

亿元

4

25.27

532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2

10.8

440

5、注册外资实际到帐

万美元

1471

10002

580

6、出口总额

万美元

835

28000

3253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600

14134

114

8、农民人均纯收入

3995

7200

80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01

30

150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十一五”计划目标

“十一五”预计完成

绝对量

年均增长

(%)

绝对量

年均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0

19.4

126.05

20.9

三次产业结构

18.2:54.5:27.3

19.7:52.4:27.9

地方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12

24.6

25.27

44.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6

26.7

10.8

4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2

8.4

30

20.1

工业增加值

54

32.8

70

33.7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90以上

--

97.6

--

科技进步对工业贡献率(%)

45

--

45

--

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

55

--

55

--

卫生体系健全率(%)

100

--

100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90以上

--

97

--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

90以上

--

97

--

有线电视入户率(%)

60以上

--

80

--

自来水供给率(%)

100

--

10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00

12.7

14134

16.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500

10.3

7200

12.5

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80以上

--

80以上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累计200

--

累计415

34

城市化率(%)

45以上

--

38.1

--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0以上

--

80

--

绿化覆盖率(%)

40以上

--

38.8

--

森林覆盖率(%)

20以上

--

17.6

--

人口自然增长率(‰)

4以内

--

4以内

--

注册外资实际到帐(亿美元)

0.5

30以上

1

37.4

出口总额(亿美元)

0.3

29.2

2.8

101.9

第二节  亮点频现的十一五

过去的五年,是响水建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也是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城乡居民获得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沿海和灌河开发势头强劲,基础投入大幅增加,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全县上下政通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十一五”是我县沿海发展势头强劲,三港联动成效明显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县抢抓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出台并实施灌河岸线开发利用规划,出台了响水县沿海开发三年实施计划,新组建了沿海经济开发区。港口、港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成效明显,沿海发展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新建万吨级码头3座。2009年10月灌河口拦门沙治理一期工程如期开工,标志着我县灌河开发、港口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港城总体规划和控制详规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港城框架正在逐步拉开。临港产业蓬勃发展,造船、能源、再生纸业和港口物流等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县沿海主导产业。陈家港电厂、陆上风电场、太阳能光伏发电、宏铭造船、勤丰造船、中原起重机、粤港螺旋桨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使我县沿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特别是苏北第一艘万吨巨轮的成功下水,书写了盐城南车北船的新篇章,极大地提高了响水的知名度、美誉度。

——“十一五”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招商成果丰硕的五年。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85亿元。工业利税年均递增40.1%,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8.3%。工业企业上缴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40.9%,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1.3%。裕廊化工、大和氯碱、宏铭造船、联化科技等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县的30%。“十一五”期间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裕廊、联化、威耳、雅克等企业成功上市。全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我县“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任务,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十一五”是我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累计完成土方2500万方。建成中型灌区1个,排灌站146座。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83亿元,年均递增12.1%。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107.8万亩,比“十五”末的79.6万亩增加35.4%。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6万亩,高效渔业达4.2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40%。生猪、家禽的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48%、65%。先后引进江苏桂花鸭集团、福建超大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响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76家。大力推进绿色响水建设,“绿色响水”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被国家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五年任务提前两年基本完成,全县7.7万人口基本实现脱贫。农业保险、一事一议工作进展顺利。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金合作三大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村实事工程深入推进,自来水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公路、通宽带、通有线电视,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是我县服务业加速推进,贡献份额实现突破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围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升2个以上百分点的目标,服务业发展实现比重提高、结构提升。预计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1亿元,年均递增22.5%。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比重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工商、乐天玛特、雅家乐、好客隆等一批商贸型连锁店相继运行。金融服务业快速壮大,国有银行充分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十一五”期末,全县贷款余额70亿元,存款余额80亿元。江苏银行、昆山农商银行已在我县开设分支机构,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农村各类保险事业发展迅猛,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及其它保险公司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为我县金融服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投、交投、水投等投资公司在我县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娱乐、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亚邦、灌江等四星级酒店先后投入运营,云梯关一期工程已建成开放。纪念广场、迎宾广场建成使用,灌河风光带、绿岛小夜曲、华阳酒店时代家居广场即将投入运营,“十镇百村”市场工程推进有力,消费需求旺盛。预计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0.1%

——“十一五”是我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的五年。按照“一年拉框架、二年打基础、三年大变化”的工作思路,全力加快县城建设步伐,老城改造搬迁达3000多户,拆迁房屋近40万平方米,新扩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新建道路40公里,新建住宅小区20个,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城南大道、珠江路、军民路等骨干道路框架已拉开,纪念广场、响水湖公园、实小南迁等民生工程建设如期完成,灌河风光带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县城人口达到10.5万。“十一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5亿元,年均递增3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299亿元,年均递增32.0%。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30亿元,基本达到“五通一平”的要求。全县交通、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城镇防洪保安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灌河堤得到了加固。“十一五”期间,县域交通网络明显优化,沿海高速、省道326等相继通车, 204国道全面升级改造。村通公路累计建成1520公里。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提高,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强力支撑GDP的高速增长,并为我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是我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进程加快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营造科技发展优良环境,科技创新示范园、国家级科技项目申报等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宣传活动30余次,参与7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城乡布置,改善办学条件。化解各级学校债务累计1.2亿元。完成了二中南迁、实小南扩等教育重点工程。响中搬迁前期工作已经开展。新建镇村图书室60多家,乡镇广中心(站)12组织开展群活动1000余场,参与万人次。送戏、送书、送电影三送工程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46个,其中一级以上医院20个。县医院病房大楼、门诊大楼建成使用,中医院南迁工程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设施全面改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甲流感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社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弱势群体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人口出生率9‰、人口自然增长率3.5‰、符合政策性生育率94.5%。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实现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新建敬老院2家。特困和中残人员生活补贴实现全覆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锻炼丰富多彩,县体育馆建成使用,县城已建成4处市民休闲广场,丰富了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比“十五”末净增7534元、3205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递增16.5%和12.5%。

“十一五”期末,在4大类18项25个小康指标中,我县已有14个达到小康要求。全面实施乡村两级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大调解机制,开展了“平安响水”、“法制响水”等创建活动。政法、综治、人民调解、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工作得到加强。县、乡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我县作为全省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县,通过乡镇调整合并,干部交叉兼职等举措,县、乡人才资源进一步优化,试点县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了政务公开和行政效能建设,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60多家,分流安置职工5000余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

第三节 继往开来的“十一五”

“十一五”时期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响水未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更为难得的是响水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拼搏向前的进程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成为响水今后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经验主要是:

——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理清发展思路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依据发展的要求、按照群众的意愿、针对发展的难题解放思想,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确立了“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拼搏争先”的新时期响水精神。立足响水县情实际,充分挖掘和放大自身优势,提出并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构建“一带两城三区”的沿海大开发格局,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加快全县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坚持在干事创业中谋求进位争先。把高目标定位作为工作的标准,把进位争先作为发展的目标。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进位争先的浓烈氛围,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在省市进位争先。

——坚持在重点重抓中推动全局发展。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主攻方向,始终坚持以工强县第一方略,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培大育强规模企业,坚持“四有三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县城港城,突出农民增收核心抓好“三农”工作,围绕“四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在促进和谐中凝聚发展合力。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始终坚持“四个决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实事为民,深入开展平安响水、法治响水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凝聚起推进响水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第一节  国际经济趋势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产业带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用足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国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这对我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节  国内经济形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足,科技和教育水平提升,体制活力增强。具备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扩大内需仍将是国家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举措。城乡统筹发展被提上重要位置,注重民生、注重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主旋律,这将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三节  区域发展态势

长三角地区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的龙头幅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传统能源和制造业将加快转移,新兴产业发展将异军突起,江苏沿海发展将迎来黄金期。这要求我们积极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同时,我们面临的区域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已有的发展优势有可能弱化。我们必须注重功能培育,找准特色定位,增创新的比较优势。

我县已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十二五”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市对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分别出台了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计划。2010年2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江苏省灌河岸线开发利用规划》。我县只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在“十二五”期间乘风乘势,积极策应沿海和灌河开发,主动融入灌河口地区产业定位,积极培植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按中等城市规模建设县城,按现代化海滨新城的标准建设港城;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实现“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尽快缩短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第三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机遇,以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谱写美好响水新篇章为主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市领先、苏北争先”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以工强县、沿海开发、城镇崛起、创新驱动、生态立县五大战略,扎实推进新产业、新城市、新农村“三新”工程,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响水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好以下要求: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实力更大提升、社会建设更大进步、人民生活更大提高、生态环境更大改善。

——必须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继续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抓主体经济,持之以恒抓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新型产业格局。要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大力实施科技和人才支撑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以节约、集约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突出改革创新这一动力。改革创新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开放增活力,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响水经济外向化水平。要坚持以创新解难题、以创新促发展,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进一步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必须突出统筹兼顾这一关键。统筹发展,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途径。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要注意统筹处理好各方面重大关系,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统筹富民与强县,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发展水平,努力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必须突出富民惠民这一根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类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按照社会事业重在建设和适度超前的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发展战略是:以工强县、沿海开发、城镇崛起、创新驱动、生态立县

——以工强县:坚定以工强县不动摇,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与调优工业结构并重的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沿海开发:抢抓沿海和灌河开发机遇,全面实施沿海和灌河开发,推进港口、港城、临城产业三港联动,河海并举,快速提升经济总量,以沿海灌河的大开发,促进响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城镇崛起: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注重城市产业功能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功能,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创新驱动: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新平台,健全激励机制,以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提升,引领未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快发展。

——生态立县:培育绿色精神,打造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以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城市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清水、绿地工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区域功能布局

我县经济发展区域功能布局大体按三线划分。三线即灌河沿线、中山河沿线、204国道沿线。

灌河沿线:灌河经济带,地处灌河沿线的陈家港镇、双港镇、南河镇、响水镇、小尖镇、老舍社区等镇区要充分依托灌河资源优势,承接河海产业带辐射,放大河海联动效应,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项目。

中山河沿线:生态旅游经济带,地处中山河沿线的黄圩镇、运河镇、六套社区、七套社区、大有镇、张集社区等镇区着重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挖掘文化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景点、休闲度假场所,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204国道沿线:绿色城镇经济带,204国道沿线的响水镇、小尖镇、运河镇、张集社区等镇区,主动策应盐城市204国道绿色城镇经济带建设,打造城镇带,做美城镇,做强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物流产业,不断提升绿色城镇经济带的规模效益。

第二节 产业发展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县产业开发格局为“一带”、“两城”、“三区”、“十园”,即形成“1+2+3+10”的空间开发结构。

一带

一带即灌河经济带。

依托灌河岸线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河海经济带,按照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特色船舶、环保化工、新能源、特种钢铁,港口物流、再生纸业等产业。成为我县“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两城

两城即县城与港城。

——县城:建成盐城与连云港两极之间具有较强集聚带动作用的中等城市;沿海南北大通道与灌河开发轴线交汇处及灌河流域的中心城市。

——港城:灌河口地区中心城市,江苏沿海开发灌河区域最重要的发展节点,适宜人居,环境优美,海景鲜明,充满活力的海滨新城;

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港城为县域副中心,构建两城呼应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城市辐射功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区

三区即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工园区

——沿海经济开发区:按照100平方公里的建设规划,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海河联运战略,加快灌河航道建设,形成满足大运量、高等级航道水运体系。加快集装箱泊位、大型专用码头建设和拦门沙治理。建成船舶装备产业园、再生纸产业园、能源产业基地和港口物流基地。加快建设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平原水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退盐转产、盐田置换步伐。有效解决供水、供电和土地制约问题。 江苏三圩盐场引进淡水资源实施盐田改造。“十二五”期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50家。“十二五”末,园区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经济开发区:瞄准省级开发区进位争先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建立新特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新材料生产基地、全国传动件生产基地和港口仓储建材物流基地。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南北园区共建,进一步争取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推进省级创新创业园建设,在南北园区共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创建传动机械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十二五”期间,全力拉升机电、建材、轻纺、制药等企业群规模。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100家。“十二五”末,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生态化工园区:按打造“苏北一流、全国知名绿色生态园区”要求,强化治污力度,加强绿色环境建设。“十二五”末,园区基础设施、产业研发服务等配套齐全。要进一步巩固“省级科技创新园工作基础,继续按照建设省级生态化工园的要求,做长做粗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盐化工产业园,整合资源,创建石化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十二五”期间,新增安全、环保、消防、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

十园

十园即盐化工产业园、船舶装备产业园、再生纸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石化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传动机械产业园、高端纺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采用区中园模式,构建具有响水特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

——盐化工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5.7平方公里。到2015年离子膜烧碱装置从现有的20万吨/年扩大到6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年可产氯气53.1万吨,氢气1.5万吨,形成以离子膜烧碱为龙头的初具规模的盐化工产业。

——船舶装备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船舶制造、海工平台、风电设备装备等各类项目。以现有的宏铭、勤丰造船企业为龙头,依托灌河岸线资源发展造船、修船、拆船产业,主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提高船台、船坞利用效率,成为带动我县船舶产业、机械产业的龙头基地和重要的机械装备基地。

——再生纸产业园:规划在沿海经济开发区内,以富星纸业、隆亨纸业为龙头,带动一批再生纸企业进入。“十二五”末,形成销售2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

——高新技术产业园:在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发展新医药、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通信配件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项目为主体,借助南北共建产业园平台,瞄准省级创新创业园目标,打造成引领我县集创新、科研一体的高新技术密集体。

——石化产业园:在生态化工园区内,以裕廊石化为龙头组建石化产业园。到“十二五”末,达到500万吨重油催化制烯烃,生产丙烯及下游的酸类、脂类等产品。充分利用园区优势,不断壮大石化产业规模。

——现代物流园:陈家港物流园:建成造船、能源、化工等产业生产材料及成品集散中心。县城物流园:建成公、铁、水综合的生产生活、商贸物资等货物集疏运中心。

——传动机械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一期销售达20亿元。2020年完成全部投资,销售达50亿元,进一步放大“江苏省轴承座之都”效应,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专业传动机械产业基地,力争获得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称号。

——高端纺织产业园:沿县内204国道地区规划5000亩,努力培育壮大现有纺织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展金兰色纺纱的品牌效应,打造年销售过亿元的纺织企业6家以上,生产规模达80万锭,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全国市场占有率20%以上。

——新材料产业园:在生态化工园区内,以中宇化工、华旭药业、雅克、威耳为核心,组建新材料产业园。充分利用园区和企业研发平台,开发新材料、新医药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

---新型建材产业园:在经济开发区内,以中建材和江苏灌河集团等建材企业为主体,引进人才、技术,研发新型建材,充分发挥我县公、水、铁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廉优势,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产业。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县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县的发展目标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区域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普遍过上更加富裕安康的生活,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15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年均递增26%,人均GDP达8800美元。

——工业增加值达到222亿元,年均递增26%。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8:54:38。

——财政总收入(全口径)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2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年均递增30%。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年均增长31%。

——注册外资到帐3.18亿美元,年均增长26%。

——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年均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年均增长23%。

——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00元,平均递增1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000元,平均递增14.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53%。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7%。

——农村森林覆盖率达22%。

响水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指标值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

递增

(%)

指  标

属  性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6.05

400

26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70

222

26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36.1

153

34

预期性

2、地方财政收入(全口径)

亿元

25.27

80

26

预期性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0.8

40

30

预期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8

540

31

预期性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

亿元

102

433

34

预期性

4、注册外资到账

万美元

10002

31800

26

预期性

5、出口总额

万美元

28000

104000

30

预期性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0

83

23

预期性

1、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

80.3

92

--

预期性

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28.6

38.3

--

预期性

3、R&D占GDP比重

%

0.78

2.5

--

预期性

4、城镇化率

%

38.1

53

--

预期性

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40

--

预期性

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

%

--

>98

--

预期性

3、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6.27

100

--

约束性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

99

100

--

预期性

5、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

万平方米

0.76

1.5

--

预期性

1、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

%

达市标准

达省标准

--

约束性

2、城乡绿化覆盖率

%

38.8

47

--

预期性

3、森林覆盖率

%

17.6

22

--

预期性

4、COD排放量消减率

%

达市标准

达到省标准

--

约束性

5、主要污染物排放消减率

%

达市标准

达到省标准

--

约束性

1、人口自然增长率

3.5

控制在4.5‰以内

--

约束性

2、符合政策性生育率

%

94.6

95以上

--

约束性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34

28400

15

预期性

4、农民人均纯收入

7200

14000

14.2

预期性

5、城镇登记失业率

%

控制在4%以内

控制在4%以内

--

预期性

注:(1)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2)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

第六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以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新兴特色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企业“三百工程”,加快发展新特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深入实施技改扩能、降本增效、上市融资、资产重组、品牌创新、新品研发“六大工程”,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0家,销售百亿以上企业2家、50亿以上4家、10亿元以上20家,新增上市企业6家。新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个。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抓住全国全省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培植长江风电、金宇太阳能、银河风电设备、亚邦药业、佳讯电子、华旭药业、威耳化工、雅克化工等新兴产业企业。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储备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的龙头项目,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100亿元以上。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按照“四有三聚”要求,以产业化、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为目标,重点发展船舶装备、盐化工两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冶金、再生纸、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特色产业群。在造船产业上,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重组,引导企业差别竞争错位发展,鼓励开发海工平台等特种船舶,“十二五”末,我县造船能力达600万载重吨,实现船舶产业总值300亿,出口创汇8亿美元。在化工产业上,重点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生物化工。形成基本完备的产业链条。突出培育龙头项目,“十二五”期末,离子膜烧碱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60万吨,重油裂解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500万吨,丙稀酸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50万吨,柠檬酸扩大到年产50万吨。

——大力发展临港新产业。“十二五”期末,能源产业:形成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能力;造纸产业:形成400万吨再生纸生产能力;钢铁产业:形成500万吨钢铁加工生产能力。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大规模改造提升机械、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终端发展,重点改造机电、轻纺、建材、制药传统产业,建成国内知名的色纺纱生产基地,传动件生产基地和大型电容储能材料生产基地。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着力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为显著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加快建设沿海产业发展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商贸餐饮、健康服务、养老托幼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挖掘文化底蕴,着力打造云梯关、灌河风光带特色旅游线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电子商务、网络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努力开拓新兴服务业市场。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确保“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就业富民的带动力。到“十二五”末,服务业的增加值达153亿元,占全县地区总值比重的38%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30%。

——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招引多形式多层次金融机构落户我县。争取2—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1家以上村镇银行;增设1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提升信贷投放规模质量。引导各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贷款总量超200亿元,新增贷款增速高于周边县市平均水平;新增贷款中应用金融新产品的比重明显提高,信贷结构明显优化。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打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用响水,建成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

——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和社区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面放开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鼓励社会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家政服务、区域安全、劳动代理等服务业,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目前欠缺的社区服务项目。开展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创造和谐、友爱、安全的社区环境。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调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和商务楼等城镇住房供应比例,使住房结构适应不同阶层消费需求,形成供需平衡、价格稳定、调控有序、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格局。大力鼓励民资参与我县房地产开发,扩大房地产有效供给,至2015年,年均新建房屋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提高房地产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节能节约型住宅建设,提升全县房地产业发展水平。

——文化旅游业。以建设现代海滨城市为轴线,着力打造灌河风光带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登海岛、观海景、尝海鲜”海滨特色旅游;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古云梯关、古黄河等生态旅游线;在陈家港规划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15年,重点建成古云梯关—开山岛灌河风光带、海盐生产和滩涂风光观赏等旅游休闲景观。“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标准文化会展中心、万人体育馆各一座,达到四星级标准酒店5家。

——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县优越的区域位置、发达便捷的公、水、铁等较为完善的集疏运条件,为各类物资提供中转和集散,积极筹建干线运输、区域配送等综合性商贸物流基地,加强陈家港港口建设;着力打造陈家港沿海产业物流中心,形成码头、仓储、船运大型集聚区。着力打造县城物流中转中心,在沿海高速与铁路之间,建设服务于县城港城生产生活性物资的集散中心。同时建成全国色纺纱生产销售中心、轴承座生产销售中心,以及城乡生活消费品配供中心。兴建有规模、高层次的市场群、市场带。重点建设中心农贸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并以连锁、加盟等形式向中心镇、中心社区、中心村延伸。

——科技创新服务业。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金融、人才、法律服务等方面开展县外、国外经营,为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技术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建立以现代教育为基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具有掌握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熟悉金融、保险、各类中介服务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人才。积极鼓励创新发明和各种专利申请。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大厦、科技研发中心、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为农服务的信息体系,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                      

3、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着力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坚持把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坚持以“一户一棚”工程为抓手,加快土地规范流转,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中山河沿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10万亩海水养殖、100万头生猪养殖、1000万羽家禽养殖基地。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值达到20亿元。着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装备升级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八大产业,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县高效农业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以黄圩、运河、小尖等镇为主,建成10万亩以浅水藕为主的水生蔬菜产业基地;以326省道沿线的双港、南河、陈家港为主,建成10万亩高效设施园艺生产基地;以中山河沿线的大有、运河等镇为主,建成10万亩牛蒡、菊花、中药材等生产、加工和出口贸易基地;以204国道沿线的小尖、运河镇为主,建成1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新建30万亩优质稻米、30万亩强筋小麦、15万亩优质双低油菜、5万亩啤酒大麦、5万亩特粮特经基地。海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新增海水养殖5万亩;新造意杨林20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增加9%,年增加林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

——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力推进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镇有特色批发市场、村居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四级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深入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提高响水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204国道沿线,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发展海淡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和林木加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做大规模,成为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

第二节 深入推进沿海灌河开发,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抢抓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个国家战略机遇,按照“规划引领、三港联动、河海并举、产业兴县”的思路,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打造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1、深入贯彻实施沿海和灌河开发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沿海和灌河开发,以正确政绩观保证科学开发,深入贯彻实施《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灌河岸线开发利用规划》,加快推进沿海灌河的科学开发、集约开发和绿色开发。坚持科学开发。把科学规划作为发展的方向、建设的依据和招商的资源,进一步完善提升沿海和灌河开发规划体系,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加快形成“一带两城三区”的大开发格局,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园区步伐,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港口、港城、临港产业协调发展。坚持节约集约开发。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少用岸线、多用腹地,少建专用码头、多建公用码头”,严格控制项目供地规模,有力有序地推进沿海和灌河开发,保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开发。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沿海发展全过程,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

2、大力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综合提升”的原则,大力推进以港口码头、交通水利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推进支撑沿海的大发展。围绕打造特色产业港的定位,加快港口码头建设。实施5万吨级灌河航道疏浚工程,积极争取陈家港口岸上升为一类开放口岸,到2015年建成万吨级码头6个,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建设苏北地区重要的化工、煤炭等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港口相配套的集疏运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港航为依托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争取实施沿海高速与宁连高速连接线、204国道县城段改道工程,做好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工作。全力推进连盐铁路建设工作,争取响水港区铁路支线项目立项实施。同时,加快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沿海灌河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3、加快建设灌河经济带。加快构建“一带三区十园”的产业格局。“一带”即灌河经济带,主要发展特色船舶、环保化工、新能源、特种钢铁、港口物流、再生纸、纺织、机械等产业。“三区”即沿海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十园”即船舶装备产业园、再生纸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盐化工产业园、石化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传动机械产业园、高端纺织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加强与黄海农场、灌东盐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盐田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自然保护区调整,加快退盐兴工步伐,适时将头罾盐场开辟成“第四驾马车”。加快建设三大产业基地。造船及配套产业上,具备10万载重吨以下船舶制造能力,本土化装备率达30%以上,形成与现代造船模式相适应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船舶配套产业体系,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600万吨、产业总值实现300亿元。能源产业上,重点发展互补的风电和光伏产业,重点推进陈家港火电厂4×100万千瓦二期工程、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生态化工产业上,拉长做粗盐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条,打造百亿级石油化工产业,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盐化工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柠檬酸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依河傍海的区位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突出招大引外,力争引进更多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好项目和产业链补链项目,以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4、做大企业规模。实施“外向带动、技术推动、改革促动”的策略,培育大企业,重抓大集团,走企业集群、资本集中之路。

——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坚持整体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增强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和带动作用,达到提高一批重点企业、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的效果,推进企业梯度扩张

——引导企业开放式重组。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整合存量资产,吸引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县实施并购联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吸引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包装上市和进行多种形式的融资,帮助其争取国家和省各项优惠政策及专项引导资金。

——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次。“十二五”末,新增国家级新产品10个,省级新产品30个,新创省级技术中心6家。努力增强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发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切实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工作,依托人才支撑,不断提高其管理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

5、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拓宽工业项目招引类别,围绕产业链、产业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招商,在新兴行业、新兴领域、高端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全力开拓产业发展空间。

——关注重大产业政策动向。注重研究国家政策和产业调整带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研究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动向,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的沟通、推介,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争取工作。

——加大招大引外力度。拓宽项目信息搜集渠道,创新招商理念,提高招商效率,优化招商环境,各单位各部门仍然坚持主要领导主要精力投放招商引资,力争多招大项目、好项目、外资项目,实现大招商向招大商的转变。

——积极培植成长型企业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使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在市场准入、融资担保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增强民间资本的投入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吸引和集聚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工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

第三节 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的持续增长点。要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以城市现代化带动城乡一体化,重点加快县城和陈家港港城建设,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1、建立机制。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保就业“五个一体化”,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有序开展村庄布局调整和土地整治,继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坚持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探索建立新兴社区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探索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衔接,探索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同一标准,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接轨。

2、县城建设。县城围绕“苏北沿海、沿灌河具有水绿滨河特色的宜居城市”和灌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着力打造“一心三片、一轴三带”的城市格局,到“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3平方公里,16万人口。

——高起点规划。按照重点向东、适度向南的发展方向,加快新行政中心、新响中、游泳馆、创新创业大厦等重点项目实施,力争五年再造一个新城区,着力打造城市新的行政、文化、科教、商业中心和新型居住区;大力推进城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提升老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按照“依河建城、以河美城、水清岸绿、和谐宜居”的要求,加快建设灌河风光带、响坎河风光带,积极推进通榆河风光带建设,不断彰显县城水绿特色;坚持产业兴城,积极发展都市产业,加快集聚人气商气,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建设一批地标性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20层以上高楼20幢。建成区内全部无杆化。

——高标准建设。以行政中心东迁为契机,拉开县城新框架;加快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建设步伐,重点实施南湖公园、通榆河景观带、灌河风光带工程。围绕“扩容、美化、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迎宾大道、开放大道、珠江路、长江路等主要干道延伸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地面水厂二期扩能,扩展天然气管道,让县城居民用上价格适中的管道煤气,扩建污水处理厂,新建20个住宅小区,完成双园路以北老城区改造工程;高标准建设市民休闲场所,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

——高层次管理。加大土地和建筑市场管理力度,县城规划区内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依法纳入土地储备库,制止无序开发和违法建设。强化建成区绿地、路灯、广告、交通等公用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组织框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响水名片,争创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3、港城建设。围绕沿海灌河开发中最重要的发展节点、充满活力的海滨新城的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完善功能、快彰显特色”的要求,加快推进港城建设,在建成港城核心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心两轴四区”的框架结构,完善港城配套服务功能,为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到“十二五”末,将港城建设成为12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县域副中心城市,形成与县城呼应发展的新格局。创新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坚持基础设施超前建设,加快交通、通信、供水、供热、燃气等基本功能项目建设,拉开港城发展框架。新建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四星级酒店、住宅小区、商务楼、生态湖公园、一级渔港等一批重点工程。把港城建成适宜人居、环境优美、海景鲜明、充满活力的城市。

4、镇村建设。研究出台加快集镇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强建制镇、中心社区集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不断完善集镇功能,促进中心镇集镇建设“上水平、创特色、塑形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富民强村。加快富民强村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加快形成以生产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结构。

——合理布局。加快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优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按照“合理布局、功能配套、梯度辐射”的要求,加大建设力度,提升镇区建设水准,合理布局居民小区、商业小区和其它功能区,建好教育、卫生、文化休闲等场所,逐步建好59个农民集中居住点。

——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新实事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出行、饮水安全、医疗卫生、信息畅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全面提高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质量。

——示范引导。对老村庄逐步实行搬迁、复垦,进一步恢复农村生态。形成层次分明、彰显个性、富有特色的村、镇布局。中心集镇要以产业为依托,发展城镇特色经济,吸引农村企业向镇区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向集镇转移,鼓励多种形式参与集镇建设。逐步将中心镇建设成为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要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县份。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快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渠道和突破口,实行开放式创新,加大招校引院力度,积极引进科研院所在响水建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进一步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集聚创新人才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支持更多的企业申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纳外资、民资、企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到2015年,争取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响水镇、陈家港镇、小尖镇建成省级创新型乡镇。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集聚创新人才,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方向,企业创新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我县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5年科技专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2%以上。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健全中小科技企业担保体系,大力吸纳民资和外资参与科技攻坚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以上。

——搭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研发与技术,设备共享和技术咨询三大服务体系。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或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提升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从事成果孵化、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产权交易的科技中价,加快推进与境外企业孵化机构合作,完善自主孵化功能。以沿海经济区,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工园区为载体,逐步建立园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促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企业推行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重奖重酬,建立专利技术,知识入股和创新人才持股制度。

2、着力打造人才高地。把人才资源作为科学发展的先导工程,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实行人才优先投入,财政设立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聚才引才,加快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新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紧缺人才,促进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深度结合。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引进船舶制造、海洋生物、新型材料、机械制造、新医药、化工等紧缺人才200名以上,引进技术工人1000名以上。

第五节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1、节能减排。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严把项目“入口关”,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培育发展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度。依靠技术研用节能,围绕控污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运用。积极推行绿色经济模式,加快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发电等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利用水平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园区生态建设和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链条和资源循环利用链。

2、环境保护。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加快生态响水和绿色响水建设。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对通榆河、中山河等水源地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切实保护饮用水的安全。加强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推行“绿色施工”,加大工业废弃、烟尘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和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完善总量控制制度,继续抓好重点行业的综合治理,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引导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连片集中处理。加强环境监测监控,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生态建设。构建沿海生态防护林体系,大力植树造林重点以沿海、沿河、沿路生态廊道为骨架,以高标准农田林网为网络,以沿海工业园区为节点,建成高效、持久、稳定协调的具有沿海林业特点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有效提高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开展绿色家园建设活动,实施县城森林工程,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县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4、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清洁生产工艺,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培育和壮大再生纸产业,发展修船、拆船和各种废旧电器回收再利用的工业项目。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工业布局调整优化,积极推行“绿色”招商和“链式”引资,编制并实施各类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形成园区产业循环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环保产业,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的回收再利用效率。逐步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倡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第六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办好关乎民生的实事工程,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建设教育强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县。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核定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支持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健全助学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捐资办学。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和能力建设,鼓励优秀人才终生从教。

2、优化卫生资源。加强县、镇、村三级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健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引导居民增强健康意识,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防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提高居民收入。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之本,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充分就业惠民,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加快重点镇、中心镇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以激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快增计划,加快建立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最低生活保障随物价指数增长而增长的长效机制。推行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合力进行工资分配。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继续围绕四有目标,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4、完善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巩固扩大农村基本养老覆盖面,逐步建立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转移衔接机制。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以补充医疗保险、单位医疗补助、职工医疗互助和社会医疗救助等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完善低保、优抚、五保供养和救灾应急援助措施,建立四级救助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的救助网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和管理,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好为民办实事工程,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5、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推进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打造优秀文化品牌,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求。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老龄服务等社会事业。

6、建设法治响水。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强化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稳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强化执法监督,以“法治响水”建设为载体,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廉洁执法,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建设,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响水”建设。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实现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健全新型社区自主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推进互联网有效使用和管理。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基础投入

按照提升完善,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港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建设,按照大湾向下5万吨级,大湾向上2万吨级整治航道,新建各类码头24个。“十二五”末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化工、煤炭等大型专业化物流中心,实现港口吞吐量达5000万吨,积极争取陈家港口岸上升为一类开放口岸。

——综合交通体系,在现有沿海高速、国道、省道等对外联通道路的基础上,争取实施淮响高速连接线,临海高等级公路及灌河特大桥、连盐铁路,实施省道、县道改造工程,“十二五”末形成较为完备的公、铁、水综合交通网络。

——水源工程,在陈家港地区新建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设计库容200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和引通济陈输水工程,陈家港地面水厂扩能升级,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县城污水处理扩能至5万吨和县城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小尖、陈家港各建2.5万吨污水处理厂工程。

——供电工程,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 110千伏变电站3座,升压35千伏变电站2座。

——通讯工程,“十二五”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5万户,固定电话网络容量达20万门,宽带网络容量15万户,交换机端口数据达2万个,数据化覆盖达90%以上,企业信息化利用率达80%以上。

第二节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对外区域合作,推进开放型经济向多元化、高层次转变。

1、深化改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实施民营经济“总量倍增”、“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服务体系创优”三大工程,到2015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80%,实现入库税收占全社会比重的80%。调优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稳步推进金融体制创新与改革,加大招商引行力度,强化金融市场监管,争创省级“金融生态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管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与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强市场监管,强化价格监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2、扩大开放。优化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主攻日港韩台,到2015年,新引进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境外投资企业20家以上,全县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年均增长26%以上、五年累计超10亿美元。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全面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外贸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十二五”期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在30%以上,五年累计达33亿美元,全县年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10家。创新对外合作方式,引导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等。提升开放型经济载体建设水平,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开发区在省级开发区中进位争先,沿海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工园区争创省级开发区。

第三节  保障机制

本规划是指导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其他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制定就业、保障、财政、投资、产业等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各镇(区)、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健全规划体系。本规划是综合性、纲领性规划,规划明确的内容必须由专项规划来细化和充实,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必须由专项规划来支撑。各部门要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县政府将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部门,以年度计划的执行来推动五年规划的实施,以部门任务的完成来保证总体规划的推进。县政府每年将向社会及时公布规划执行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2、完善政策措施。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城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加强园区建设等方面,将制定和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意见,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3、加强跟踪监测。县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各部门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重要发展目标和难点目标进行监测,对战略重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并定期向县政府汇报,必要时由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县政府将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4、实施中期评估县政府将于“十二五”中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主要评估重要目标的完成情况、战略重点的实施情况、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八章  项目工程

第一节 能源项目

1、陈家港电厂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一期工程2×66万千瓦,2011年上半年并网发电。积极做好二期4×100万千瓦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并网发电。

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总投资40亿元,由长江三峡公司投资的2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力争201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3、风光互补基地:总投资50亿元,由长江三峡公司投资22亿元的20万千瓦陆上风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由金宇公司投资12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一期10MW项目2011年4月底并网发电,积极做好二期20MW太阳光伏发电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2013年前并网发电。

4、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总投资40亿元,江苏长征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年产400套2.5MW、3.3MW风力发电机组,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4年竣工。

5、热电厂项目:总投资5.5亿元,县城新建 2台75T/H锅炉和1台136背压式汽轮发动机组,占地200亩,投资1.5亿元;港城新建3台150T/H锅炉和2套25背压式汽轮发动机组,占地500亩,投资4亿元。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项目

1、江苏大和氯碱有限公司的年产40万吨离子膜烧碱,总投资8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3年竣工。

2、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唑草酮等系列产品项目,总投资6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4年竣工。

3、江苏绿利来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4万吨除草剂类原药,总投资10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2年竣工。

4、江苏天容股份有限公司杀虫剂、除草剂项目,总投资8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2年竣工。

5、盐城市华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15000吨邻苯基苯酚及5万吨特种有机硅,总投资10亿元,于2009年开工,计划2012年竣工。

6、江苏泓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氟磺胺草醚农药系列产品,总投资5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2年竣工。

7、江苏隆亨纸业有限公司的年产200万吨白板纸项目,总投资57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4年竣工。

8、江苏富星纸业有限公司的年产150万吨白板纸项目,总投资40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4年竣工。

9、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的16万吨镍铁合金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2年竣工。

10、江苏创驰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的电器再生制造及销售,年可再生利用铜8320吨,铝3540吨、塑料35480吨、钢43690吨、玻璃25680吨,总投资12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2年竣工。

11、江苏成日钢铁公司的年生产200万吨螺纹钢、型钢、钢管项目,总投资40亿元,于2009年开工,计划2013年竣工。

12、响水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年产220万吨水泥粉磨站,总投资10亿元,计划于2011年开工,2013年竣工。

13、江苏华江针织有限公司的年产3000吨坯布、1000万件服装,总投资5亿元,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2年竣工。

第三节  服务业项目

1、一类口岸及灌河码头群建设:争取陈家港二类口岸上升为一类口岸,小蟒牛作业区2×2万吨级,陈家港作业区3×1万吨级,双港作业区码头群2万吨级公用码头,项目投资10亿元。

2、现代物流园:总投资22亿元:陈家港物流园:建成造船、能源、化工等产业生产材料及成品集散中心;县城物流园:建成公、铁、水综合的生产、生活、商贸物资等货物集散中心。

3、石油储备:总投资20亿元,形成200万立方米油品储备中心。

4、船舶五金城:总投资12亿元,在沿海经济区建设占地300亩,12.7万平方米五金交易市场及2万吨级码头和5万平方米仓储用房。

5、沿海产业发展服务业集聚区:总投资20亿元,以建设信息、交易、检验、检测服务功能为中心,以发展物流、研发、培训功能为支撑,打造与沿海新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6、百汇购物广场:总投资3亿元,在县城南建设大型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市民广场。

7、古云梯关生态旅游景区:总投资10亿元,在黄圩镇及中山河海岸线建设,占地2万亩,建设抗倭占堡,孝子坊、海类博物馆、黄河古道湿地等景观(点),重现“东南沿海第一关” ,“江淮平原第一关”的历史形象。

8、新客运总站:在城南新建响水客运总站。

9、港城绿岛小夜曲。

第四节  城市建设项目

1、保障性住房建设:总投资20亿元,租赁住房60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0000平方米,廉租房18000平方米,中低价位商品房75万平方米。

2、供水工程:①县城地面水厂二期工程;②陈家港地面水厂二期工程;③县城取水口南迁;黄海农场地面水厂。

3、垃圾填埋场项目:四丰垃圾填埋场,新增100吨/日垃圾处理能力。

4、污水处理厂项目:县城扩建日处5万吨污水处理厂,陈家港新建日处理20万吨污水处理厂,每个镇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管网改造。

5、县城绿地项目:灌河风光带、南湖公园、通榆河风光带、响坎河风光带、三洪河风光带、人民公园、城南公园。

6、港城:港城公园、港城CBD、港城商业中心。

第五节  现代农业项目

1、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及研发中心:总投资10亿元,(1)建设响水县农产品加工“一区三园”,打造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即建设一个县级农产品加工区和陈家港镇海淡水产品加工园、小尖镇蔬菜加工园、黄圩镇林木加工园三个农产品加工园。(2)建设打造省内一流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建设规模300亩。

2、大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总投资6亿元,建设一个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以及海淡水产品、蔬菜产品、林木产品三个专业性批发交易市场。

3、优质粮基地建设:总投资6亿元,总建设规模30万亩,通过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农业机械体系建设工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能力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确保使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9万吨,争取达到6万吨。打造国家级优质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主要实施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

4、中小河流整治:总投资7500万元,重点整治海堤河二期、南潮河、民生河等。

5、小型水利建设:总投资7335万元,进一步提高八镇一区20万亩农田标准。

6、灌区改造:总投资2.3亿元,进一步提高四个灌区30万亩农田标准。

第六节  基础设施项目

1、响水连接线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沿海高速与宁连高速、京沪高速连接线,响水境内路线长约17公里。

2、连盐铁路:投资26亿元,响水境内全长26公里,电气化复线。

3、陈家港铁路支线:总投资13亿元,响水境内新建连接响水沿海经济开发区与连盐高速铁路的响水陈家港铁路支线,长25公里。

4、县道改造工程:总投资20亿元,陈吉线43.7公里;响黄线26公里;海七线与双六线42公里,150公里农村四级公路等改造工程。

5、省道337道路改造工程:总投资12亿元,省道337改造工程全长60.5公里,东起临海高等级公路,西接涟水县石湖镇。

6、临海高等级公路:总投资17亿元,响水境内全长26公里,一级公路标准,连同灌河特大桥1座。

7、航道疏竣工程:5万吨级航道治理,大湾以下5万吨级,大湾以上2万吨级。

8、引通济陈输水支线及平原水库工程:总投资13.5亿元,土方及配套建筑物工程。建设平原水库,占地1500亩,并打造成生态公园。

9、农村道路网络延伸及维护。

10、灌河独立水系建设:投资2.3亿元,灌河沿线35公里堤防加固及建筑物建设。

第七节  社会事业项目

1、教育:响中东迁、新城区幼儿园、小学。

2、卫生:中医院南迁、城东医院、响水镇中心卫生院、口腔、眼科、康复、消化专科医院、陈家港综合医院。

3、文化娱乐:文化会展中心(展览馆、科技、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

4、行政办公:①行政中心。②办公用房(建设规划、卫生、国土、水务、教育、金融、公安、农林、党校、电信)。③创新创业平台。

5、农村饮用水工程:总投资3700万元,增加安全饮用水人数8.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