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并非所有的软件即服务应用都开放所有的功能特性,下面的这些是许多软件即服务应用的常见的特征:
配置和定制化
编辑
软件即服务应用支持类似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应用“定制化”。换句话说,与传统的企业软件类似,一个单独的客户可以更改配置选项的设置(也称“参数”),这些设置影响它的功能以及界面外观。对于配置选项,每个客户可能拥有他自己的设置(或:参数值)。基于一系列的预定义的配置选项,应用可以被定制化到他所被设计到的程度。
例如:要支持客户的这样一种常见需求——更改一个应用的界面外观以使得这个应用看起来拥有该客户的品牌(或者如果需要,联合品牌),许多软件即服务应用让客户提供(通过一个自助服务界面或通过与应用提供商员工协作)一个客户品牌图标,而有时候是一系列的一贯风格的颜色。然而,除非本来就设计了这么一个选项,否则客户不能更改页面布局。
加速了的特性交付
编辑
软件即服务应用通常比传统软件更快地被更新[15],许多情况下是每周或每月一次的频度。这是由几个因素来实现的:
应用被集中式地托管,因此新的发行版本可以直接被放上去而无需要求客户安装新的软件。
应用只有一个单独的配置,使得开发测试更快。
应用供应商可以访问所有客户数据,加快了设计和回归测试的速度。
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查看用户在应用中的行为(通常通过网站分析),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出值得改进的区域。
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论进一步使得更快的特性交付成为可能[16]。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了演进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软件开发工具和实践来支持频繁的软件发行版本。
开放式集成协议
编辑
由于软件即服务应用不能访问一个公司的内部系统(数据库或内部服务),他们绝大多数提供在广域网上操作的集成协议和API。API一般使用HTTP、REST、SOAP和JSON等技术。
软件即服务的无处不在,以及其他因特网服务,还有他们的AP)技术的标准化,造就了混搭的发展——它们是一些轻量级的应用,将来自多个服务的数据、展现和功能结合起来,创建一个复合服务。混搭将软件即服务应用与驻场软件进一步差异化,因为后者无法被在一个公司的防火墙之外被轻易地集成。
协作(和“社交”)功能
编辑
受到社交网络服务以及其他所谓的Web 2.0功能的启发,许多软件即服务应用提供让他们的用户协作并分享信息的特性。例如,许多在软件即服务模式中交付的项目管理应用提供超出传统项目计划功能的协作特性,让用户可以在任务和计划上进行评注,并在组织内外共享文档。其他一些软件即服务应用允许用户投票和提供新的特性想法。
尽管一些协作相关的功能也被集成进了驻场软件,但不同客户的用户之间的隐性或显性的协作只有在集中式托管的软件上才有可能实现。